中國人說到龍,除了豐富多彩的龍民俗外,還會談到一種特殊的服飾———龍袍。長期以來,它是中國皇權的象征,也是中國龍文化的組成部分。其實,龍袍指定作為皇帝的正裝,歷史并不太長,源于600年前的明朝。
東華大學服裝學院服裝史專家包銘新教授告訴記者,明朝以前,中國的帝王也有穿“龍袍”的,但與后來的龍袍明顯不同。其一,看先秦的龍紋,形象比較質樸粗 獷,大部分沒有肢爪,近似爬蟲類動物。秦漢時期的龍紋,多呈獸形,肢爪齊全,但無鱗甲,常被繪成行走狀,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,根本不像人們 今天所熟悉的龍袍。其二,也是最重要的,明朝前,龍紋服飾雖是一種權威象征,但未必就是皇帝一個人的“專利”,其他的貴族也能穿戴所謂的“龍袍”。目前為 止,尚無考古發現證明,明朝以前的皇帝有專屬的龍袍。比如,元朝的每個皇帝都有生前畫像,他們服裝簡樸,都沒有龍袍相伴。
進入明代,中國封建社會確立了等級森嚴的服飾制度,龍袍被指定作為皇帝正裝,而且他人不得穿戴。明朝、清朝的龍袍繡有9條龍,其龍紋就是我們現在熟悉的圖案。另外,明朝以后,皇帝亦賜龍袍予王公大臣,他們的服飾上繡著龍紋,但不能稱為龍袍,只能稱“蟒袍”。
專家指出,龍袍作為服飾制度的核心確立,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新階段。服飾制度不僅規定龍袍是皇帝的唯一合法擁有者,而且對各級官員也有服飾要求。服 飾是等級制管理體系的重要構成,在一段時間內,對穩定大一統的多民族王朝起到了作用。然而,服飾制也正是中國封建王朝開始走向衰弱的標志之一。皇帝、官員 依靠服飾來彰顯權威,在治理國家方面卻常常顯得無能,時間一長,這樣的統治必然瓦解。據史料記載,除明清帝王外,太平天國的洪秀全、復辟稱帝的袁世凱等均 為自己量身定制豪華的龍袍,但這并沒有給他們帶來穩定的皇帝寶座。伴隨著辛亥革命,封建服飾制度終于壽終正寢,龍袍亦成為歷史文物。